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淮北民生 > 媒体聚焦

人民网安徽频道:淮北写好“人”“产”“城”三篇大文章

发布日期:2024-12-10 09:58 作者:发改委民生工程  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能源局)  阅读: 次 字体:[ 大 ] [ 中 ] [ 小 ]

秋高气爽,相山书院里三五好友享受慢时光。全市建成41个城市阅读空间,市民在家门口便捷享受阅读等公共文化服务。

1969老电厂文化街区,粉丝期待着涂鸦桥、无计划等乐队的唱演互动。工业遗址改造成商业片区,让周末生活有了音乐陪伴。

公交不仅村村通、还能到徐州,也可为企业提供定点定线定时服务。

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集聚,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值占比由2020年的10%上升到40%。

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城市城镇双向奔赴、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淮北人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近年来,淮北市抓住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以人为本,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努力打造“五宜”幸福城市。

以人为本 让新市民愿进城 能进城融得进城

九月,相山区环湖小学、市三实小中湖校区等一批新建改扩建学校迎来了一年级的新生。

李晓阳小朋友就是跟着父母从濉溪县南坪镇到市区落户。爸爸李诚经营一家农产品直营店已经两年了,创业前上过农业和人社部门的电商培训班。经过一年的摸索,本土产品卖出去,外边的产品引进来,经营渐渐打开销路。“我在市区买了房,一家人团聚了。”

近年来,淮北市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门槛”及各类人才落户限制。“十四五”以来共有14334名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2023年同比增长24.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57.43%提高到65.64%,增长了8.21个百分点。

抓住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淮北市一方面全面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钱挂钩”和“人地挂钩”政策,优先保障吸纳进城落户人口县(区)、镇(办)用地需求;另一方面,加快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推动农村承包地有序流转,解决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累计确权登记196937宗,发证率92.29%,上半年土地流转率达69.2%。

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地实现市民化。为了让这些新市民不仅愿进城、能进城,还要留得住、融得进,淮北市下大力气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除了全面消除随迁子女就学障碍,淮北市积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户籍限制,今年以来,资助了25446位学前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学生,10.5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上半年淮北市居民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92.59%。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今年以来共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242批次,培训12675人次。

强化住房供给保障方面的相关典型经验做法,还入选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六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清单。

淮北市在财力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设的同时,引导多方力量参与,改建站前路商业办公用房等存量房屋,翻新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等存量住房。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保障性租赁住房8145套,为新市民、青年人7800人提供住房租住。

以产兴城 促进“人、产、城” 三方深度融合

人要在城市落得住,关键是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

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皖北被纳入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说,皖北地区近年来精准对接长三角地区生产配套需求和产业转移,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城镇就业吸纳能力提升明显。

作为皖北重要一员,近年来淮北市一直聚焦国家政策导向,围绕重点领域,壮大新材料、新能源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路径,促进“人、产、城”三方深度融合。

结合区位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淮北市积极“融圈进群”,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上半年,沪苏浙在淮投资在建亿元项目个数和实际到位资金分别增长84.09%、17.13%。

深化徐州淮北结对合作,制定支持段园新型功能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36个项目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国家重大项目库。

全球最大的年产60万吨煤制乙醇生产装置及配套工程设施建成投产。陶铝新材料应用于C919大飞机、“天宫一号”。银邦新材料、国轩新能源等一批超50亿元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统筹各开发区与主城区市域层面产城融合,以产业优势集聚人口,带动主城区生活配套提升,华东师范大学港利实验学校、淮北理工学院等建成投用。

加强与大院大所战略合作,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创新平台15个。在淮各大院校累计培育适应技术迭代需求的技能人才32.5万。

加快建设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不断完善东部新城基础设施,有序推进高铁西站片区、绿金湖西岸等片区规划建设,提升城市产业功能,吸引群众进城就业、安家落户。

濉溪县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城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公交通行率100%,行政村快递服务全覆盖,县域成为承接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主载体。

产城融合 依托城市辐射 带动周边共同发展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早上进城务工,晚上地里种菜”,这是新型城镇化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如今被“写”进了淮北的总体规划。

2024年3月,《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围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区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布局。

这个空间正在被加快建设的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互联互通。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发展,城际与城乡之间通勤效率稳步提升。

你看!淮北—宿州—蚌埠、淮北—阜阳城际铁路、徐州—淮北—阜阳高速公路、浍河航道建设等工程不断刷新“进度条”!

淮北—商丘(永城北)高铁联络线、永城—淮北—徐州观音机场高速公路、徐州—淮北—宿州(萧县)市域(郊)铁路等前期工作按下“快进键”。徐淮城际公交开通运营,徐淮快速通道全线建成通车。

为了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淮北市以市场化机制优化城市资源和要素配置,如东部新城按照“完善配套—导入产业—吸纳人口—增值回报”的开发思路,加快推动基础设施提升及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拓宽周边市民就业渠道。

南部次中心则聚焦“临涣化工园区配套集中安置区和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区”功能定位,加快3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住房、教育、医疗、道路交通等城市功能,推动“人”“产”“城”互促互进。

淮北市还加强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围绕产业升级主攻方向,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等平台,建设省级实训基地33个,市级实训基地95个,9家企业入选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城乡深度融合的点点滴滴,其实也是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过程, 推动了城市与周边城镇之间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

城市更新 宜居韧性智慧 有高度更有温度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如何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血脉里,体现在城市发展细节中。

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五宜”幸福城市奋斗目标,淮北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网等“里子”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围绕功能品质活力,聚焦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城区(城市)4个层面一体化推进体检更新。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健全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域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就拿充电和物业来说,制定了充电一张网充电桩规划,重点区域群众停车、充电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全市514个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小区党组织组建率达100%,业主委员会组建率达98.3%。

围绕内涵式发展,群众关键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如除了城市阅读空间,优化城市环境方面,淮北市以中心园区建园增绿为重点,累计建成口袋公园22个。建成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省前列。

市长办公会还每月倾听“12345”热线典型问题,先后解决高层建筑连廊供水设施改造、消防安全等群众反映集中的难点问题。

坚持“政府+市场”两只手同向发力,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60多亿元,治理采煤沉陷区面积22.77万亩,治理率达53.7%、全国领先,打造“煤美与共、湖上淮北”城市品牌。

利用采煤沉陷水面建成100多平方公里的城区中心湖带绿色景观,形成“城市绿肺”,不仅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系统,也成为广大市民休闲放松的首选地,生态修复加快实施。

围绕城市运营,淮北市积极拓展有效投资空间。盘活国有企业、厂矿社区闲置资源,布局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成淮海实业原有办公大楼、朱庄矿等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引进国内一流设计运营团队,对老电厂、老啤酒厂等工业旧址实施改造再利用,建设工业文明展览馆、文创街区、文商旅综合体等,延续工业文明记忆。

国务院《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对未来五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部署,淮北市将紧紧围绕“人”字继续书写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