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评估报告】《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粮食和储备局、能源局) 发布时间:2024-04-15 10:26 字号:

市人大常委会: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期(2021-2023年上半年)评估情况,请予审议。

一、《纲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纲要》发布两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全面实施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总体上看,《纲要》各项目标任务有效实施,全市经济稳中向好发展,为现代化美好淮北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纲要》确定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5个方面26项主要指标(18项预期性指标、8项约束性指标)。经评估,在疫情及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下,多数指标顺利完成序时进度,少数经济指标未达预期。其中:5项指标提前达到,3项指标完成较好,9项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要求,5项指标未达到要求,4项指标暂时无法评估。

一是提前达到的指标有5项,分别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束性)。二是完成较好的指标有3项,分别为:研发经费投入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数、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约束性)。预计到2025年能够顺利完成。三是达到或基本达到要求的指标有9项,分别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进出口总额、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人均预期寿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束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约束性)、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约束性)。预计到2025年经过艰苦努力能够完成。四是未达到要求的指标有5项,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2025年完成有一定困难和压力。五是暂时无法评估的指标有4项,分别为:城镇登记失业率【2022年根据人社部要求,不再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束性)【规划目标为省下达(省暂未下达)。2021年为2.53%,全省考核皆为满分】、森林覆盖率(约束性)【2021年开始统计口径有变,且国家林草局暂未公布各省、地市相关数据】、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约束性)【规划目标为省下达(省暂未下达)】。

基于体现对规划的引导性、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指标数据的波动属正常现象,以及全省和其他地市均未对规划目标进行调整,还有全国五经普可能对部分核心指标的基数和统计口径进行调整等多层因素考虑,市政府意见原则上暂不考虑调整规划目标。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纲要》确定的扩大有效投资、协同发展三次产业、实施创新驱动、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主要任务总体进展顺利。

1.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加快重大项目建设,50万吨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华孚30万锭智能纺纱产业园、人民西路、淮北理工学院一期等项目相继建成使用或竣工投产,60万吨甲醇综合利用、翌光科技OLED、国轩新能源汽车高端铝合金配套等项目加快推进,中清新能源、银邦新材料、淮北零碳智慧物流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强重大项目调度,深入落实经济运行、重点项目、开发园区和服务业等4项重点工作调度机制,开展“红黄绿”三灯预警,定期组织开展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和集中观摩,累计安排政府性投资项目239个,总投资481.9亿元,完成投资234.6亿元。累计实施省重点项目531个,总投资3796亿元,完成投资1324亿元。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116个项目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73.3亿元,获批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246个,争取上级预算内资金支持39.6亿元。

2.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3221”行动计划,“五群”“十链”产业产值分别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8.9%、60.9%。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两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两年产值增速分别为35.7%、11%,锂电池和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初步形成,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促进服务业锻长补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三产占比50.6%。龙溪奥莱广场、濉溪古城等重点商服项目相继开业运营,隋唐运河古镇获第二批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进农业增产增收,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单产连续六年全省第一。高标准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0%以上,大力发展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4个。

3. 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密切与中科大、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180项。陶铝新材料入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库,组建淮北矿业绿色化工研究院,获批省院士工作站2家、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经费累计投入45.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6%,增幅居全省第3位。建立市级培育库在培科技创新平台30家,重点培育高能级国家创新平台2家、省创新平台6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91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大力实施人才支持计划,成功引进中科院合肥物质分院、中科院核物理所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5个,获批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4个。全市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9家,先后引进培养博士后人才共47人。

4.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城市更新有序实施,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35个,惠及44485户。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764套。新增停车泊位3.4万个,建设充电桩6184组。累计建设5G基站2417座,实现城区、园区5G网络全覆盖。东部新城扩容提质,市一中新校区建成招生,市人民医院新院区交付使用。高铁西站片区扎实推进,高标准做好绿金湖片区规划设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全省率先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新识别监测对象947户2905人。110家定点帮扶单位对口包保108个村,929家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新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76个,完成“小田变大田”改革18.35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58.7%。皖北“两个加快”保持全省领先位次,淮北市全域纳入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名单。

5.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加速推进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新型煤化工基地扩区获批。深入实施创优营商环境“9553”工程,进一步降低用水电气成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新组建市粮食产业集团、文化传媒集团、水务集团、相润集团。绿金产业公司获港交所上市批准,金岩高新在新三板挂牌。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组建12个产业链招商团,成立6个驻外招商分中心,中清新能源、鸿科晶硅光伏电池等一批投资超百亿的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落地。加强与印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22%。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获批设立,推广国家、省改革试点成功经验106项。相继开通“淮北-宁波港”等5条海铁联运班线。

6.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区域联动一体化,参加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协同编制完成《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深化徐淮结对合作帮扶,10大类37条事项加快推进,加速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产业协同一体化,相山与上海莘庄、徐州云龙,杜集与徐州铜山,烈山与徐州经开区,濉溪与南通海门经开区等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徐淮产业合作园区启动实体化运行工作。基础设施一体化,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加快建设,S101徐淮快速通道淮北段建成通车,徐淮阜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淮北—商丘(永城北)高铁联络线、徐淮宿市域(郊)铁路工程(徐州轻轨S4号线)、淮北通用机场等加快前期工作。公共服务一体化,华东师大淮北港利实验学校、江苏师大相山实验学校在淮招生。38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沪苏浙地级市。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126个事项“跨省通办”。

7. 生态文明逐步彰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统筹推动光伏、风电、煤层气、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综合利用,世界首台135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平山电厂二期”并网发电,省内规模最大的电网侧储能电站“皖能储能电站”投入运行,全市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55.15万千瓦,总规模达118.39万千瓦。稳步推进节能降碳,制定全市双碳工作实施方案,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完成申皖发电节能技改,新上非“两高”项目工业增加值能耗优于全省控制水平。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建成海绵城市85.3平方公里。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成功获批国家节水型城市。新增绿地227.7万平方米,采煤沉陷区治理率达51.4%,成功举办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治理现场会。

8. 民生福祉全面增进。用心办好民生实事,建成投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全省率先实现“三公里”就业圈社区全覆盖。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6.1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4.5%。落实“双减政策”,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覆盖城区22家街道(镇)18家基层医疗机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覆盖濉溪县18家卫生院和全部村卫生室。获评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175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榜”,累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6120场,“送戏进万村”演出共557场。深入开展“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大幅下降。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信访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深入推进双拥工作,获“全省双拥模范城”。

二、《纲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呈现“低增长、高通胀、高利率、高杠杆、高风险”态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给全市经济运行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经济增速从2021年的3.4%,回落到2022年的0.2%,今年上半年在4.1%。固投增速从2021年的9.7%,回落到2022年的2.9%,今年上半年在0.4%,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有待加快。煤电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50%,但发展空间收窄、支撑力下降。非煤产业仍处于培育成长阶段,体量偏小、增速不快,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今年上半年全市65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354家生产下降、101家停产半停产。消费市场不够活跃,居民消费意愿不强,大宗商品消费持续下滑。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生态环境容量不足,资源消耗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土地排放强度较大,燃煤排放二氧化碳量占全市排放总量89%以上,能源绿色转型压力较大。以煤化电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的结构性环境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变,通过末端治理的减排压力增大。四是公共服务设施仍存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大班额现象仍难化解。与发达地区相比,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不高,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较弱。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受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影响,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给《纲要》执行增加更多不确定性,少数主要指标呈现较大波动,部分指标完成目标任务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压力。但我市经济的韧性、潜力、活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良好支撑和有利条件。从国内看,国家继续实施一揽子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着力稳预期、扩内需,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经济呈现出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有利于我市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从区域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淮海经济区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给我们带来多重政策叠加机遇,借上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将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从全市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皖北全面振兴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一市一策”“一县(区)一策”,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不断突破,也为我市实现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在清醒认识困难挑战的同时,我们更能看到当前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所以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用足用好政策机遇,牢牢掌握转型发展主动权,努力向《纲要》确定的目标迈进。

三、推进《纲要》实施的对策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全力以赴抓好《纲要》落实,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助力打造“五宜”幸福城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北篇章。

1. 聚焦项目建设,扩展投资增长新空间。加强重大项目牵引。充分运用“赛马”机制,持续开展“红黄绿”三灯预警,重大项目实施领导包保。全力推进中清、银邦、鸿科、中基、理工大学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着力提高项目开工率、纳统率、竣工率和转化率。锚定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专项债支持方向,积极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顶格战法,继续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一把手”工程,实施有效信息提级跟进和重大招商项目联审评审机制,加快招引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力争每年签约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90个,每个产业链都有龙头企业和价值链高端项目签约落地。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进全市开发区“一区一策”方案落实,加快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市高新区、濉溪开发区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推进煤化工基地扩区。

2. 聚焦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精准对接省十大新兴产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绿色食品特色产业集群,以及“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细分产业领域,做强“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申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两业融合试点。加快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京东物流园等项目建设,持续开展“皖美消费·乐享淮北”行动,打造新型消费场景。推动农业稳产增产。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种业强市”工程,全力做好“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发展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夯实实体经济。深入落实国家稳经济扩内需政策措施,更新调整财税优惠事项清单,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扩大政银担业务规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3. 聚焦创新引领,集聚转型发展新动能。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实施市重点实验室体系、产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行动,重点支持陶铝研究院、金蟾药业等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合理布局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和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施陶铝和铝基复合材料、高端锂离子电池、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中药配方颗粒、智能制造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与园区、龙头企业联合攻关科研项目,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重点支持相邦复合材料等企业,抓好淮北科技市场、煤化工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中科大(淮北)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

4. 聚焦生态宜居,绘就绿色转型新画卷。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技术,推进国安电力二期、淮北第二气源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煤层气、生物质等清洁能源,加快打造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提升“二次上山”行动,扩大公园、绿廊和公共空间,推进卧牛山公园等项目建设,推动濉河、龙河、岱河等河道体系景观提升。深化采煤沉陷区、采石宕口综合治理,加大凤栖湖、朔西湖等生态环境修复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实施美丽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工程。

5. 聚焦协调发展,实现城市能级新提升。持续提升城乡功能品质。统筹推进东部新城、绿金湖片区、高铁西站片区、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等建设。加快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推进电厂片区等工业遗存更新。加快推进5G基站等新基建,高标准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淮北西站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北段、浍河航道整治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淮北—商丘(永城北)高铁联络线、淮北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强公共停车泊位、新能源车充换电、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靠上去,在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深化徐淮结对合作帮扶。健全安徽自贸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工作运行机制,复制推广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

6. 聚焦民生关切,打造幸福城市新面貌。促进就业创业。落实援企稳岗扩就业支持措施,提升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功能,统筹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大力推进创业淮北行动,营造更优创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攻坚行动计划,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社会救助和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爱服务体系。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统筹推进各类各阶段教育扩容提档,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距。全力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推动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全力实现镇街普惠托育机构全覆盖。

7. 聚焦要素赋能,彰显规划实施新成效。强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放大市产业扶持基金作用,扩大“园区贷”“人才贷”“亩均英雄贷”等业务覆盖面。强化土地保障。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障项目建设合理用地需求。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推深做实“亩均论英雄”改革。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市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高端人才领航”“区域人才汇智”等计划,扎实办好“招才引智高校行”“淮北籍人才家乡行”等活动。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淮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涉企惠企政策“即申即享”“免申即享”和政策资金“一键送达”。持续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群众安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十四五”后半期是我市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抓牢发展机遇,聚焦重点任务,努力实现《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