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淮北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015号提案的答复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7-17 15:59 字号:

尊敬的民盟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强化产业要素供给,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以下简称0015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市政府高度重视,将该建议交由市发改委主办。现将《0015号提案》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案办理过程

接到0015号提案办理任务后,市发改委全力做好该建议办理工作。及时与科技、工信、农业农村等协办单位沟通联系,并向协办单位及委属相关科室征求办理意见,共同开展建议办理工作。

二、议案办理情况

(一)关于“聚焦省支持皖北打造的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绿色食品三大产业集群,继续做优做强铝基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优势产业,深度参与全省、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工协作,打响一批绿色食品全国知名品牌,促进重点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努力培育千亿级以上主导产业”的建议。

(1)新材料产业。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淮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工作组,负责淮北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的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建立“清单管理、调度推进、调研反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大“双招双引”。聚焦补链延链强链,持续加大新材料产业“双招双引”力度,先后招引了银邦复合材料、中基电池箔、碳鑫科技、瑞柏新材料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强劲的骨干企业,培育了营收超百亿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4家。三是加快项目建设。建立完善重大项目直接联络机制,常态化跟踪服务,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加强跟踪对接,动态更新《新材料重点调度项目清单》。2024年,我市纳入省重点项目库新材料产业项目101个,计划总投资779.7亿元。四是做强创新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深化与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大院大所战略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铝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先进高分子产业论坛成果转化,谋划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和产学研战略联盟。目前全市建成新材料产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总数达50家。五是加大资金扶持。积极为我市新材料产业企业及载体单位争取省级政策奖补资金5480万元,资金类别涵盖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北贴息及新兴产业引导资金等,对新材料产业的原始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产业集聚、产业生态等进行全链条全环节支持。

(2)新能源产业。一是抓好规划引领。制定出台《淮北市加快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三大工程、14项重点举措。组建光储产业工作专班和工作专班办公室,印发实施2024年全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工作要点,明确步法打法,力争2024年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二是突出项目投入。组建完善光伏制造产业招商团、储能及动力电池产业招商团,聚焦短板弱项,开展精准招商。今年以来,国晟新能源绿色双碳产业园项目、艾博特瑞GW级全钒液流电池及产业链基地项目等10个亿元以上光储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共110.5亿元。建立重点项目“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用好项目闭环管理系统,聚焦项目签约、开工、纳统各环节全面发力。苏高新年处理25万吨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项目、理士大容量锂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等5个亿元以上光储产业项目新开工建设,总投资21.1亿元。三是优化产业生态。梯次培育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产业生态圈,今年以来,意华新能源、三晟新能源、皖能储能3家企业新增入规。积极组织光储产业企业参与淮北市“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宣传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人才政策,招引产业人才。实施产业链金融服务牵头行制度,充分发挥金融支撑作用。

(3)高端绿色食品。一是聚焦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制定《淮北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暂行)》,完善《淮北市产业政策扶持清单》,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探索政府、保险公司、银行、养殖主体“四方联动”的金融扶持政策。二是聚焦发展方向,科学细分赛道。按照《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和《淮北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聚焦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预制菜、功能食品五大集群,错位布局发展。三是聚焦双招双引,加强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绿色食品产业招商团和绿色食品行业协会作用,聚焦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截止目前,全市绿色食品新增招商引资项目39个,投资金额28.362亿元。四是聚焦品牌培育,打造区域品牌。加强“淮优”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组织开展第五批“淮优”农产品申报认定工作,目前全市拥有5大类100家企业174个产品。加强“二品一标”产品认定工作,截至目前,有效期内“二品一标”产品数295个,其中绿色食品278个,有机农产品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

(二)关于“尽快推进市高新区、濉溪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重大项目落户、企业发展提供“金字招牌”和“强支撑”。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与沪苏浙园区合作共建力度,大力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布局”的建议。

(1)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推进“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等差别化政策,加快低效企业整治提升。一是纵深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印发实施2024年全市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要点和淮北市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办法(2024版),完善评价办法,增设税收、营收加分项,完善分档、限档、调档条件,选树亩均效益领跑者企业。今年一季度发放“亩均英雄贷”29.8亿元。二是积极开展亩均对标培训。坚持“走出去”,赴宁国市考察学习其亩均改革创新做法及企业管理绩效提升工作经验。积极与省亩均办对接,邀请省亩均办来淮开展培训,并将“提高亩均效益十二法”对标培训列入2024年企业培训计划。三是长效推进低效企业整治。印发实施《关于开展低效工业企业亩均效益对标提升行动的通知》,重点面向2022年度亩均税收低于1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县区明确包保领导,建立工作台账,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合理分类处置。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通过改造提升、招商盘活、改造提升、破产收购、关停淘汰等“五个一批”方式,加快整治提升低效工业用地企业。今年以来,共处置低效工业企业用地1657.11亩。

(2)深化合作,承接转移。用足用好国家、省扶持政策措施,高质量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濉溪经开区与海门经开区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相山区与上海莘庄共建沪皖相莘产业园,烈山区与徐州经开区,杜集经开区与徐州贾汪高新区,濉芜产业园与上海浦江镇等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杜集区和徐州经开区共建徐淮产业合作园区启动实体化运行。2023年我市获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6+2”试验区补助资金4350万元。

(3)创建国家级园区。市高新区于2018年启动国家级园区创建工作,创建方案于2019年由省政府上报至国务院并转办国家科技部,一直“排队”。随着国家级园区审批职能移交至国家工信部,原有的创建管理办法失效。下步将依据国家工信部最新园区创建办法,全力推动市高新区创建国家级园区工作。

濉溪经济开发区已于多年前启动国家级园区创建工作,但由于受国家名额的严格限制,目前作为全省18个储备园区之一,每年接受省级主管部门的年度考核。下步将积极推动濉溪经开区创建工作,努力为重大项目落户、企业发展提供“金字招牌”和“强支撑”。

(三)关于“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相结合,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机构,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共同解决产业技术难题”的建议。

一是成果转化平台加速建设。大力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淮北分中心、安徽科技大市场淮北市场、安徽大学淮北技术转移中心等3个高水平服务机构先后落地,全面对接徐州市科技局开展结对合作帮扶,推动江苏省淮海产业技术交易中心在淮北建设网络服务站。引进上海麦腾永联众创空间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来淮北运营科技企业孵化器,2023年转化科技成果135项。二是市校合作拓展广度深度。结合淮北市主导产业需求,在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省内外40余所高校院所,围绕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平台、技术转移中心、中试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开展多领域、多形式战略合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实施“鲲鹏计划”,进一步推动市校深度合作,积极招引优质科技成果在淮北落地转化。2023年以来,市校联合共建创新平台28个,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28项,交易额达2.15亿元。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增效。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淮北暨第二届淮海经济区高校科技(专利)成果对接会等4场“双创汇”活动,开展10余次“小分队式”对接,畅通企业与专家交流渠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2023年,完成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83.06亿元,同比增长200.7%;输出技术成交额104.83亿元,同比增长263.87%;登记科技成果数621个;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528项。四是创新合作拓展力求深度。主动邀请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来淮北联合开展“专家企业行”等产学研对接活动,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座谈。建立专家教授、企业负责人、基层一线技术职工三方交流互通机制,就企业技术难题、发展瓶颈、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深挖校企合作结合点,促成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市、县科技局建立项目清单,密切关注项目进展,及时解决对接中遇到的问题。2023年,聘请高校13名教授担任企业“双链融合专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1项;首批企业聘请专家担任“科技副总”达20家。 

 

感谢你们对我市产业发展工作的支持和关注,恳请以后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单位: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561-3198609